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在社交平台上能想说啥就说啥吗?2023-06-28 10:12:19 | 来源:新消息报 | 


(相关资料图)

“反正是自己的账号,想说啥就说啥没人管得着。”生活中,不少人抱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6月27日,银川市兴庆区法院就发布了这样一起典型案例。

在兴庆区法院最近审理的张某与王某网络名誉权侵权纠纷案中,王某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多条动态,对张某进行侮辱、造谣、诽谤,并散布谣言称张某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发布涉及张某个人隐私的内容,对张某的隐私权、名誉权造成了一定损害,严重影响其生活与工作。张某多次要求王某停止侵权行为,但王某均置之不理,张某一怒之下以侵害网络名誉权为由将王某诉至兴庆区法院。

因涉及个人名誉和隐私,承办法官与法官助理提前明确案件调解思路,确定调解方式方法。诉前调解过程中,因被告无法到庭,承办法官在充分征得原、被告同意的基础上开展线上调解,并向被告释明法理。经过几天的持续沟通和劝说,被告最终认识到自己的侵权行为,同意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同时在该社交平台上发布对原告的道歉视频并持续七日。

法官表示,网络名誉权是传统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侵害网络名誉权主要从四个方面认定:受害人的社会评价是否降低?行为人发布的信息或所作的陈述是否客观真实,且有没有包含侮辱性的内容?是否有被受害人以外的人知悉?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过错?

该案中,被告在社交平台散布涉及原告的谣言及隐私信息,存在虚假、侮辱性内容,对其隐私权、名誉权造成一定损害,从发布的信息内容及点赞、评论数量来看,足以使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被告的行为与原告名誉权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同时,社交平台具有公共空间的属性,也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等特点,被告发布的信息被多人知悉且人数无法预测,被告的行为具有主观过错,给原告造成的损害后果无法估量,因此被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记者 王若英)

上一篇:【环球速看料】人民日报看湖南丨激发度假旅游消费更大潜力 最后一页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