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耶鲁学者:中国宏观经济断层 转型太快消费却没跟上2015-12-12 10:52:49 | 来源: | 

本文为美国耶鲁大学高级学者、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总裁Stephen S.Roac,由华尔街见闻编译。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结构转型和再平衡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努力了五年之久。如果能够避免落入绝大多数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那么中国的经济改革就会成功。

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结果喜忧参半。在将工业结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漫漫长路当中,中国在最初阶段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促进个人消费的过程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现在,中国别无选择,只能直面并解决这个转型过程中的消费脱节问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服务业近些年的表现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其在GDP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44%上涨到今年三季度的51.6%。这几乎是“十二五”期间将消费占比提升4个百分点原定目标的两倍。

中国经济的传统强项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房地产,向着服务业转型近些年才刚刚开始。中国应该向IT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国内交通运输、酒店和休闲产业扩展,这些行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其在GDP中的份额未来十年有望提升到60%-65%。

相比之下,消费引领型经济增长的实现过程显得非常缓慢。自从2010年在GDP中占到36%的比例之后,中国个人消费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去年攀升到了38%,四年间仅仅提升了2个百分点,远远赶不上上文提及的服务业的份额增速。

中国一直擅于管理其工业结构的转变。但是,中国在复制现代型消费文化的基因方面显然不太精通,特别是在改变人们的行为准则方面。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和个人消费部门的落后增长之间的脱节一直伴随着中国城市储蓄的稳步上升。去年,城市储蓄率增长到了30%,较2004年的24%大幅增长。尽管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在经济大踏步前进中明显增长,但储蓄率也在增加却也是个事实。中国家庭一直不愿意将新增加的收入转变为可自由支配的开支。

在人均收入增长的大环境里,中国高企并持续增长的城市居民储蓄率反映出中国人更偏好预防性的储蓄,而非可自由支配型的消费。不幸的是,由于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在面对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时一种理性的反应。此外,随着中国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整个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周期中最为脆弱的发展阶段,对于不恰当的退休规定和医保体系的焦虑未来还会增强。

好消息是,“十三五”规划似乎旨在明确地解决这些问题。从十三届五中全会传出的早期指示表明,下一个五年规划会将重点放在迈向消费引领型经济再平衡过程那个缺失的环节:一个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方面,将城市和农村养老和医疗系统合并的计划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当局作出的承诺,允许劳工们迁移户口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待遇。对于中国2.7亿的农民工而言,他们出于恐惧和预防才选择将收入转化为储蓄,若要他们把收入转变为因为感到安全才敢放心消费的支出,福利待遇可转移就非常重要了。同样重要的是,五中全会还强调要利用国有企业上缴更多税收得来的国有资本来组建更为稳健的安全保障体系。

但是,重塑社会的最大突破在于计划生育政策。从1980年开始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结束了,中国将从2017将开始全面实行两个小孩计划。这个旨在解决中国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的人口计划所带来的最终影响力不会小的。中国人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家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家庭构成方面的变化将会让整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特征也带来不小的改变。

过去35年,中国强大的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如果中国致力于持续发展,并竭力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那么,从生产到消费的迅速转变的实施过程将是至关重要的。那将需要解决结构转型和将最终塑造个人支出习惯的消费行为模式之间的脱节问题。

这意味着,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之时,中国家庭需要战胜上文提及的可以理解的消费支出方面的谨慎。把恐惧转化为信心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也不例外。十八届五种全会强调要将重点放在解决中国宏观经济脱节的问题,这非常鼓舞人心。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会重演98年国企转型的“就业冲击”吗? 接吻免门票抽奖送双飞 网友:借个女票蹭福利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