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授人以渔”,助非农业自主发展|最新资讯2023-03-29 10:28:24 | 来源:国际商报 | 

■ 本报记者 李 宁


(资料图)

中国商务新闻网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近日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受新冠疫情、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冲击,非洲粮食安全形势更趋严峻。“中方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支持企业开展对非粮食贸易合作的同时,还积极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并通过派遣专家分享经验、扩大农业投资、开展农产品加工及农机具制造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非洲国家提升粮食自给能力。”

随着中非农业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近年来,中国的好做法、好技术、好经验更多地传递到非洲,提升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助力非洲提升自主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能力。

深化农业合作 助力非洲粮食安全

据统计,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为帮助非洲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是中非最关注的领域之一。商务部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副所长袁晓慧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洲是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受多重冲击影响,当前非洲粮食短缺形势更为严峻。尽管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业发展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作为农业资源紧缺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功发展农业的成就引起非洲国家的普遍关注,中国也积累了丰富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可以与非洲国家分享。

近年来,深化农业合作展现中非友谊的故事一直在延续。据报道,在布隆迪,虽然降水充沛,适合水稻生产,但当地水稻品种单位产量却不高,饱受粮食短缺困扰。根据中布两国政府协议,中国自2009年8月起实施援布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多年来,中国专家组深入布隆迪15个水稻种植省份,成功挑选引进8种适合当地种植的稻种,解决了当地山区因稻瘟病减产甚至绝收的历史难题。

在肯尼亚,玉米是主粮之一,但本国产量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 2022年4月,中科院派出工作组前往肯尼亚,并安排在当地农业示范区进行肯尼亚本地品种白玉米试种。经过几个月的试种,示范区试种的本地白玉米产量比周边同类玉米产量高出约50%,顺利实现项目预期目标,提振了当地民众的信心。

农业合作硕果累累,给广大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彰显了中非合作的真诚意愿。袁晓慧强调,中国对非农业合作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帮助非洲实现粮食安全,提升非洲自主解决粮食安全的能力。帮助非洲实现农业发展和粮食自给,契合了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探索更多路径 提升合作效应

农业合作一直都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袁晓慧表示,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农业合作基于以往经验,适应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中非农业合作范围日益拓展,从农业生产环节逐渐扩大到农产品的加工、储运和检验检疫等生产后环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另一方面,中非农业合作路径也更加综合,采取援助、投资和贸易并重的路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袁晓慧说,为帮助非洲国家加速提升自主发展农业的能力,对非农业技术转移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核心。她进一步表示,近些年来,技术转移渠道越来越多元,不仅有通过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技术培训和设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援助方式开展的技术转移,也有通过企业投资、商业合作、科研交流开展的农业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主体越来越多样,综合发挥中方政府、科研院所、私人部门等主体作用。技术合作层次也从农业实用技术向农业高精尖技术不断攀升。袁晓慧举例说,2021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进一步出台了对非农业技术转移的新举措,具体包括继续向非洲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在华设立一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充分发挥在非已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用,加速推进符合非洲国家农情的技术成果集成等。

展望未来,中非农业合作前景更加广阔。袁晓慧认为,中非双方应继续加强共同规划,进一步将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与非洲的农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援助、投资和贸易等多种合作方式相互促进,不断提升合作效果。就具体路径来看,中非农业合作需要更加开放和系统化,动员协调中国、非洲、国际相关机构以及私人部门共同参与,携手帮助非洲国家培育重点农业产业链,探索农业投入、生产、存储、运输、加工、销售等全链条的解决方案,提高非洲粮食安全水平,带动非洲当地农民减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