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他被称为“木匠皇帝”,葬于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帝陵2023-07-11 15:42:02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王丹丹

德陵位于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个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朱由校驾崩后,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崇祯为哥哥修建了德陵,这也是明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崇祯在煤山上吊后,葬在田妃墓中,后来才由清朝将田妃墓修建为思陵,因此,思陵虽然也是明帝陵,却不是明朝修建的。

朱由校留给后人的印象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其喜好且精于木工,以至于被戏称为“木匠皇帝”;二是他非常宠信太监魏忠贤,魏忠贤也是历史上太监弄权的代表性人物,其迫害的官员可真是不少。不管后世对朱由校的描述是否客观、全面,作为大明风雨飘摇之际的一国之君,朱由校未能励精图治,自是难留美名。


(资料图)

明熹宗朱由校画像

耽于木艺好戏剧

朱由校性格荒唐怪异,爱好广泛。他喜机巧戏剧,爱看钟鼓司的水傀儡戏,还曾与宦官同演《宋太祖雪夜访赵普》,在气温渐升的四五月份扮演雪夜戎装的赵匡胤;又以倡优射猎为乐,秦徵兰在《天启宫词》写道:“阿谁走马御阶前,云绕花鞯电作鞭。”因其好马,天启年间,御马监的风头尤甚于前。

当然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朱由校喜爱并精于木工,还在天启三年专门打造了御用戗金双龙小铁斧。他雕刻制作的木器,造型精美又内含机巧。他曾打造护灯小屏八幅,上面“寒鸟争鸣”等景象栩栩如生,还曾设计可折叠的轻巧木床,可谓是“手操斧锯凿削,引绳度木,运斤成风”。

熹宗做木工活时,废寝忘食,朝夕营造,如制作失败则弃之又来,毫不厌倦。他对木艺过于沉迷,导致他难以存留精力履行身为皇帝的天职——处理朝政。每次熹宗营造器物时,只允许身边亲近的官员或太监留在身侧,即使有朝政要事,熹宗也不停下手头活计。奏章报毕,往往只得一句“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是以太监魏忠贤实权过大,肆意妄为。

这就需要说到朱由校为人所诟病的第二点:过分宠信魏忠贤及乳母客氏,造成“魏客之乱”。因为幼年时期的经历,朱由校对魏忠贤极度信任。朱由校虽然是明光宗的长子,但并不受父亲与祖父喜爱。据记载,万历年间,朱由校作为皇孙曾苦于“宫禄不常给”。那时候连宦官都敢嬉笑“吾辈待小官家登极,鸿恩有何清尔”,意思是前头还有神宗与光宗,等朱由校即位,黄河水都清了,根本沾不到光。而这时只有魏忠贤兢兢业业服侍朱由校及其生母王才人。魏忠贤与幼年的朱由校非常亲近,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是作为心腹被一步步提拔的。朱由校即位后,魏氏(原名魏进忠)不但被赐名“忠贤”,还在短时间内升任司礼监秉笔,后来兼领了东厂事务。

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在东宫抚育朱由校15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朱由校即位后,立刻尊客氏为“奉圣夫人”,在敕谕中对客氏大肆赞美:“朕昔在襁褓,气禀清虚,赖奉圣夫人客氏事事劳苦,保卫恭勤”,并给予其内廷特权。

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相继除去了当时的大太监魏朝与王安。魏忠贤掌握朝政权力后,铲除异己,迫害东林党,造成政局动乱。与此同时,外有后金侵袭,内部民乱频发,明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修建陵寝靠捐助

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因服食“仙药”不治身亡,传位于其弟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同年十月,崇祯主持修建德陵。当时德陵的建造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修建帝陵的石料主体缺乏,需要在房山大石窝开采,较为不易;二是国库匮乏,只筹集到50万两白银,而按以往规制修建帝陵需要至少200万白银,后期朝臣捐款才使得德陵逐渐修建起来。

天启帝驾崩后,皇后张嫣住在慈庆宫,即位的崇祯帝对皇嫂非常敬重。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都城,张嫣在寝宫内自缢殉国。清顺治元年,顺治皇帝命人将其葬入德陵。

在去往德陵的路上可以看见德陵村,每座帝陵附近因守陵、祭祀等活动逐渐发展出堡城式村落,德陵村的堡墙是各帝陵村中保存得最为贴近原貌的。

先进入视野的是德陵的神道古桥,这是明十三陵中砖石结构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桥,也是一座由汉白玉砌成的五孔石拱桥,河道长期处于干涸状态。在石桥上即可看见碑亭,已经被栅栏保护起来。圣德碑也延承嘉靖帝留下的传统:无字。德陵神功圣德碑主体完好,略有折损,远远看见,一股历史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德陵祾恩殿遗址及殿前侧柏 摄影:王亦高

德陵仿照庆陵修建,同样是祾恩门与三座门分隔出两进院落,而德陵所处地域相较庆陵更平缓,因此前后两进院落相连。进入祾恩门则是祾恩殿,是举行陵祭仪式,供奉墓主牌位、衣冠等物的地方。祾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石柏郁郁葱葱,双臂合拢方可将将抱住;丹壁上“升龙降凤”,团旋飞舞,见证着德陵的历史变迁。如今祾恩殿只剩下两侧及后方各半截围墙,左右配殿也已不复存在,殿内原先承接楠木梁柱的柱础还在,从柱础的大小可以想见当时皇家建筑的规模及气势。

裬恩殿柱础 摄影:路浩东

踏过三座门,第二进院落中棂星门只剩两根望柱立于神道左右,木质结构部分已脱落,望柱顶端的蹲龙雕刻线条仍然十分清晰。棂星门后则是安放着石五供的汉白玉石案台,由礓礤向上走,就到了方城与明楼。方城券洞通往后边的月牙城(俗称哑巴院),两侧则有梯道可供达到方城之上的明楼。

走过券洞,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哑巴院内的琉璃照壁,经过修复后的琉璃照壁颜色艳丽,正中间的琉璃盒子雕饰精美。黄色与红色作为琉璃照壁的主体色,象征着正统、光明与高贵,又辅以绿色点缀,映衬着天子的尊崇地位。

德陵月牙城内琉璃照壁 摄影:王丹丹

从两侧梯道向上到达明楼,楼内圣号碑正中挺立,碑制为龙首方趺,碑首阳面篆额“大明”,碑身刻“熹宗悊皇帝之陵”。与其他皇陵采用云龙图案不同的是,德陵碑趺图案为道教八宝,可能与当时流行文艺趋势、皇帝宗教偏好及工匠手艺有关。

破坏金陵遭报复

天启末期,后金攻势猛烈,经济与军事上的孱弱使得朱由校决定破坏金陵(位于房山区)的“风水”,希图以此法阻止后金崛起。这也导致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武英郡王阿济格率清军攻入昌平后,焚毁德陵以泄愤。清军北撤后,崇祯帝下令重修德陵,是为第一次大修。

第二次大修是在乾隆时期,因德陵本身工程质量不高且经历自然影响,部分建筑结构老旧,面临坍塌风险。清廷为彰显义举,巩固统治,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五十二年(1787年)对德陵进行修葺。此次大修拆去了陵前神功圣德碑碑亭,改修为齐胸高墙宇。为统一德陵、庆陵等帝陵规制,德陵被拆大改小,祾恩门与祾恩殿面阔间数未改变,但间量都有所缩小。第一进院落中左右配殿被拆除,拆除的材料中,挑选较为完好的继续投入明陵的修缮工程。清廷修缮德陵的另一重点在于明楼,出于加固建筑以及防火目的,将明楼顶部的木构梁架结构改为了条石券顶结构。但这一时期对德陵的修复较为粗糙,材料新旧混用,各结构部件也有规制不一的情况。

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战乱,德陵受损严重,祾恩门再次被拆毁。直到200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德陵进行全面修缮,是为第三次大修,总原则是“修旧如旧”。凡是仍能使用的构件,一律继续采用;新补配的构件,也力求贴合原制。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于2003年12月18日竣工,主要对宝城与方墙进行了修复,包括墙体补砌与加固、裂缝填补等,此外还规整了方城台面马道,对明楼揭顶及月牙城琉璃照壁进行补配件。第二期于2004年7月22日竣工,主要对神道石桥、神功圣德碑、祾恩殿、祾恩门以及三座门进行修缮、加固与补配件。

如今,德陵未向公众开放,仍保留着一份古朴与神秘,让世人更加好奇天启年间的皇室秘辛与诡谲多变的政事风云。《明史》曾评:“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亦乃诚言也。

上一篇:上半年业绩大幅预增,协鑫能科寻锂之路坎坷:“天价锂矿”争夺失利,矿产投资再度遇阻 最后一页下一篇: